建和部落24.jpg

這次參訪卑南族的年祭  是在台東快到知本的建和部落  在上一篇的結束時  有說到這個村很特別
是如何特別法  讓我敘述  下圖是建和部落的入口  入口處的牌樓  上面寫著漂流木木雕

建和部落31.jpg

我說過所以會去那裡  是有人介紹的  人家只告訴我一句話  就是看到台九線的389公里處的牌子就到了
就靠這樣  到了台東台九線上一個很特別的卑南族部落  整個村如入口的牌樓所說  到處是漂流木雕刻


建和部落26.jpg

事實上對建和部落的了解  都是事後回到家上網  到他們社區的網站  才知道了一些他們的故事
他們的過去歷史晚點說  我先說住在這裡的人  是如何把這裡變造成一個木雕藝術村


建和部落28.jpg

民國87年  行政院文建會「振興地方傳統產業計畫」補助建和社區300萬元  設立了「建和木雕藝術村」 
部落頭目陳文生是台灣著名的原住民雕刻家  在他薰陶下建和社區原具有很好的雕刻基礎
每各街道十字路口、轉角、每戶住家牆壁皆有板雕及木雕展示  如同你們現在所看到的照片


建和部落29.jpg

上圖是建和部落的青年會  卑南族是個母系社會  是由女性掌家  非常重視青少年教育 
每一個即將成年的卑南族少年  為了保護家園、狩獵、社交、婚姻  都會進入青年會 
在青年會所(巴拉冠會館)接受嚴密的特訓  這段在成年禮的介紹有介紹過

建和部落25.jpg

經過一連串禁食、勇氣、服從、求生的艱苦試煉  這是成長的一個階段  也是一種軍事化教育
經過這些具巴拉冠精神的考驗(類似斯巴達教育)  能讓自己能夠更成熟


建和部落23.JPG

建和部落的青年會成員為35歲以內的族人及國高中學生  青年會為部落的主體力量  大概40-50人
較年長的年齡群  每月第一個禮拜的星期日聚會一次  選出地點後  聚會時間從9:00-17:00
討論青年會要做的方向  較年輕的年齡群負責執行面

建和部落02.JPG

建和部落的青年會做的事  都為部落的公共事務  只有男性可以進入青年會所
舉凡老人婦女的需求皆要做  青年會所兼多功能社區活動中心


建和部落01.JPG

活動內容有馬拉松、摔角、體能競技、歌舞表演及勇士精神舞遊街等
青年會的成員同時也是森巴鼓團、文化成長班及建和書屋的成員


建和部落14.JPG

有關建和部落的歷史  根據他們建和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網站  有說到
『建和』是位於台東市西南方  在台東沖積平原的扇頂邊緣  背山面海  全里共有六個聚落
由北而南分別為:建上路(上建和)、建豐、建東(原藤)、魚池、新社(下建和)、民生等


建和部落13.JPG

除民生位在山區外  其餘都散布在南迴公路兩側  六個聚落中以下建和最大  人口最多也最集中
因此一般人以新社代表建和  直稱新社為建和  也就是照片拍攝所在的位置


建和部落21.JPG

建和原稱射馬干  清代光緒年間屬於卑南族八大社之一  劃歸臺東直隸州卑南撫墾局下
西元1630年間荷人入侵台灣之時  射馬干社人從知本溪上游的山中  遷到今部落上方的魚池kalkalan附近建社


建和部落16.JPG

日治時代雖遷建新社  仍名射馬干  戰後規畫為卑南鄉建和村  民國59年劃分一部份成卑南鄉建興村
民國63年10月改村為里歸併於臺東鎮 並劃部份為卑南鄉溫泉村

建和部落03.JPG

現在建和的範圍東以利嘉溪中心線與康樂里為界  西以知本山腳等高線與卑南鄉為界
南與建興里、知本里為界  北以大南地藉段界與新園里為界  總面積8.0550平方公里
八十六年六月底的人口數1981人

建和部落09.JPG

里內由北而南分別有上建和、建豐、建東、魚池、下建和等聚落  居民以卑南族人為主
其餘為早期西部移民  居民原以種稻植蔗為主 約民國七十年代因政府推廣的轉作而改以釋迦及菊花


建和部落10.JPG

由區農會輔導運銷(釋迦香蕉)或由太麻里鄉商人收購菊花作茶  較重要的宗教信仰中心有敬山宮
位於建和一街在南迴公路側  建和社區南側邊緣主祀神明為太陽星君 由卑南族人和漢人合興建而成
信徒有一半是此區的卑南族人


建和部落11.JPG

早期新部落不准漢人移入或隨意出入  漢人僅能住在建東、建豐附近  或公路旁
戰後政府把射馬干畫為普通行政區  取消漢人出入限制  新社逐漸形成漢人與卑南族混居狀態


建和部落15.JPG

民國50年代  國軍退除役官兵開墾利嘉溪原野  不少外省人移入  與卑南族人通婚  成為新份子
目前原住民約占百分之三十  以卑南族為主  其他有魯凱族、排灣族  漢人以客家人和閩南人居多
其次才是大陸籍人士


建和部落17.JPG

建和部落是唯一沒有教會教堂的原住民部落  以佛道教為主  社區北邊有一座聚落內最大的廟宇
敬山宮  奉祀太陽星君  是於民國四十九年在部落漢人、卑南族人合力之下建成
是建和里村民信仰中心

建和部落18.JPG

另外祖靈屋是射馬干人供奉祖先的地方  卑南語稱為「卡路瑪安」(karuma’an)
每年兩次收穫祭都要舉行祭典  祖靈屋在射馬干有十多座  每一氏族都有


建和部落19.JPG

祖先廟建於民國81年  紅頂白牆與一般漢人的土地廟很相像  供有三座神像
正中央為歷代祖先  坐姿、長鬚、雙手合抱  左側為歷代女巫  立姿、頭帶花環
右為歷代勇士  立姿 左手持矛  右腰佩刀  神案前有七座蓮花燈  桌下置一塊西瓜石


建和部落20.JPG

每年農曆3月3日  射馬干的族人到陸發岸(Ruvuwa’an)發祥地去祭祖
位於三和附近南迴公路西側  每戶至少一人參加  備傳統的食物及牲禮


建和部落06.JPG

另外建和早期叫"射馬干"亦是台語  日語發音誤將"kasavakan"之音口誤而傳述至今
而唸成射馬干  變成國內外文獻中代表"建和"的意思

建和部落05.JPG

建和的卑南族人有鑑於此  為了回歸傳統祖先們自古就是將建和取名為原住民發音"kasavakan"
把現今中文譯為"卡撒發幹"   所以現在建和就是卡撒發


建和部落04.JPG

最後我們再回說建和部落的雕刻 原住民的木雕器物中可分為有木雕紋飾與無紋飾具像的兩種
卑南族雕刻中最常見的圖案是人頭、人像或二者的組合  以及圖案變形而成的幾何文等等

建和部落07.JPG

近年來  許多建和部落年輕的族人投入了雕刻創作  使他們卑南族的木雕藝術增添了不少活力
卑南族的雕刻品大多表現在猴祭時使用的竹桿、竹水筒上


建和部落08.JPG

有別於像泰雅族以前曾將雕刻普遍應用在男人的竹至耳飾中 
或是雅美達悟族的雕刻主要著力在他們最重視的大船和住屋上
因此在製作大船或房屋時  雅美族男子總是竭盡所能的雕上細緻、整齊的花紋


建和部落12.JPG

目前建和部落在頭目陳文生  人稱:哈古的他  帶領下將社區佈置成原味十足的木雕藝村
而頭目陳文生有許多佳作  也呈列於建和社區的街口中


建和部落22.JPG

建和部落原本本就具有很好的雕刻基礎  加上陳文生成立訓練班教導村民雕刻
把原為居民當作柴木原料的漂流木做為主要雕刻材料 經過簡單處理與雕刻成圍籬美化街道
讓使射馬干美麗的家園,成為全台灣第一個木雕村


建和部落30.jpg

在部落中每個街角的大型木雕  每尊都有其耐人尋味的傳說故事  期許以後大家如果有機會 
記得經過台9線389公里處時  停下來走進這裡  跟我一樣漫步在建和社區  欣賞一下卑南族的雕刻藝術


建和部落27.jpg


Billy的啐啐唸

1. 建和部落將漂流木變成藝術品 放置在社區裡  這真的在台灣我跑那麼多的地方  所沒有看到的

2.原住民的藝術天份  在這裡可以充分的表現出來  只可惜知道的人太少

3.在建和部落一天半的時間裡  真的覺得建和部落的人  將他們自己卑南族的文化
   很確實的保存下來  這種精神  真的另人敬佩
  
朋友  如果喜歡  麻煩推薦在下  感恩啦

    全站熱搜









    板橋離婚證人三重離婚證人蘆洲離婚證人中和離婚證人新莊離婚證人







    新店離婚證人三重離婚證人中和離婚證人蘆洲離婚證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